马鞍山,顾名思义,大都是根据山峰的形状如马而命的名。在石首城区,位于南岳山与文峰山(又叫笔架山)之间的马鞍山却别有一番说法。
明代东阁大学士、礼部尚书张璧是石首人,他曾就马鞍山写别一首诗,诗曰:“蔓出群峰讵可攀,峨然叠嶂倚云端。旧传蛮陌曾为寇,记得将军此解鞍,投辔等闲空岁月,积尘从此起冈山。马头流落江南岸,往事多讹问俗难。”
张阁老诗中的意思,关于马鞍山的形成和命名,多有讹传,难以问俗了。这里的“问俗”恐怕就是指的民间传说。
传说三国时,东吴年轻的大将陆逊,首次领兵与蜀汉交峰,英勇善战,智谋超人,一举攻破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,取得了虢亭夷陵之战的大胜。杀得刘备败退白帝城,惶惶不安。陆逊因防曹兵偷袭,不得不率兵回师。他顺江而下,星夜兼程。来到曾是吴主之妹投江的石首,于两峰之间屯下营来,暂作休整。谁知刚刚停马解鞍,当夜有“蛮陌”之寇,蜂拥而从背后袭来。陆逊之马因受惊蹿入江中。因天黑水流湍急,无法救起,陆逊看到心爱的战马,被滔滔江水吞设,一气之下,把马鞍、辔头和鞭子亦投入江中,让他随马流去。不料,陆逊离此去后不久,突然一夜之间,风雨大作,雷掣电闪,此地长出一座浅峰。先现马头,后现马身,再现马尾。宛如陆逊的那匹战马,卧于两山之间。把那龙盖山和笔架山连了起来。此后,人们一度把它叫作“陆马山”,后又根据形状,叫成马鞍山。
又传,陆逊命将士在南岳与笔架山之间的山上安营设帐,论功行赏。休息了一天一夜后,吴军将士陆续出发。有个大将骑在马上回指他们安歇过的山岗说:“将军,我们昨日还是驻扎在马背上呢。”
还没等陆逊回过神来,那位将军又接着说:“不信,你看这个山岗的样子,活像一匹半里多路长的高大骏马。东边的山如马头高昂,西边的岗如马尾后扬,那气势好象准备往东冲去。”陆逊这才明白,高兴地说:“正合我意。”
于是引兵返回吴都柴桑。不久,这件事传开了。不少人到这儿来,对着南岳和笔架山之间的山岗近看远望,还真的越看越像马。加上吴军在此解鞍歇马,于是就把这山叫马鞍山。后人有诗赞颂陆逊:“持矛举火破连营,玄德穷弃白帝城。伯言成名惊蜀魏,吴王岂不敬书生?”(郑双彩、廖树臣、彭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