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日的荆楚乡村,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,田园美如公园。土地的“颜值”在提升,“体质”也在变壮。省耕肥总站最新评价结果显示,全省耕地质量等级达4.60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并呈逐年稳步提升趋势。与此同时,全省化肥年施用总量连续十年递减,2021年已减至262.6万吨。
这一“增”一“减”背后,有哪些科技与智慧?正值冬季农业生产关键时期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省内部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,找寻答案。
种地咋施肥,“大数据+小程序”告诉你
种地20多年,云梦县种植大户孙兵感觉“这地是越种越明白了。”今年,他靠着手机就掌握自家20多亩农田的土壤肥力、施肥方式等注意事项信息,获得了一份科学精准的配方施肥方案,为今年春耕、秋冬播的田间翻耕工作做足了准备。“这个搞得好。”孙兵打开手机里的“云梦县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种田小程序”说:“我家地的土壤类型、最新土壤养分情况、酸碱度情况、部分微量元素含量、施肥建议……手机一点,全都出来了。”
测土配方施肥也叫精确施肥,即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对特定营养元素的需求进行施肥,可实现农田“按需吃饭”,是我国推广多年的一项农技措施。
如何精准测土?去年以来,我省加强与科研院所、大数据开发应用公司等合作,进一步整理分析2005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,综合耕地质量监测、污染源普查等多渠道信息,研判耕地养分现状和变化趋势。各县在此基础上,调查、采集县域内施肥情况数据,建立台账、构建数据库,出台县域肥料配方。省耕肥总站进一步汇总、归纳、提炼,形成适应较大区域、较多作物的基肥“大配方”,为企业批量生产提供参考。
配方如何落地?各地纷纷建起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服务手机终端查询系统,运用移动互联网为农户提供科学施肥技术服务的平台,并利用农技培训时机,指导农户操作使用该系统,加速打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以前施肥总是凭经验。去年,我根据手机里的配方建议施肥,产量提升了20%!”兴山县古夫镇平水村辣椒种植户袁于泽非常激动。
据了解,目前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每年稳定在90%以上,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%以上,氮磷钾施肥比例调优至1:0.56:0.39。
告别“累弯腰”,无人机成施肥“神器”
2022年12月28日,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道新集村。随着农机手划定区域点击确认,一架植保无人机迅速升空。伴随着一阵轰鸣声,无人机沿麦田上空轻轻掠过,机身下方均匀地喷洒着肥料,短短一分钟便完成一亩地追肥。站在田边的种植户邓新城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。
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,明天“谁来种地”“怎么种地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随手撒撒成为一些农户的施肥常态。尤其是夏季田管期间,顶着高温弯腰下田追肥令不少人望而却步。去年,我省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在86个县市区因地制宜,集成推广一批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机具,打造“三新”配套升级版推广面积167.2万亩,推进施肥用量精准化、施肥过程轻简化。
在水稻产区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,给水稻一次施肥、管用“一生”;在小麦、玉米、油菜产区采用缓控释全营养施肥等新型肥料,使用种肥同播技术,让肥料养分随着作物生长逐渐释放,省工又省料;在果园、菜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新技术,准确匹配植物营养需求,提高养分吸收效率。同时,加强农机农艺融合,重点推广植保无人机、果园机械深施注肥机等高效机械,进一步把农民从田里“解放出来”。
邓新城告诉记者,与常规人工追肥相比,无人机施肥速度是人工的4到5倍,机手可精准设定飞行路线控制施肥总量,避免人工施肥不均导致的水稻青黄不匀。同时,还可降低人工施肥对秧苗的伤害。
绿肥、农家肥重出江湖,应对化肥涨价
元旦过后,团风县淋山河镇刘坳村,收割后的稻田已披上新绿。这些新绿,不是一般的粮油作物,而是一种当地消失了几十年的植物——紫云英。紫云英是我国水稻产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绿肥作物。然而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由于化肥大量使用,绿肥生产陡然滑坡,逐渐淡出人们视野。
近三年,受原材料货紧价扬、国际市场价格拉动和阶段性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,化肥价格持续上涨,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。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。
阳新县、江陵县、公安县等20个冬闲田面积较大的县(市)种植紫云英、苕子、箭筈豌豆、苜蓿等豆科绿肥或肥田萝卜、油菜、鼠茅草等非豆科绿肥,配合施用配方肥。全省绿肥种植面积超200万亩,景美又肥田。
畜禽粪污也是传统农家肥,利用价值较大。武汉市黄陂区、大冶市、十堰市郧阳区等18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(市、区),大力培育第三方服务主体成为“有机肥经纪人”,连接养殖场和种植基地两端,将采用全环节服务模式,送肥到户、送肥到田,并对商品有机肥进行补贴,提高农户施有机肥积极性。
耕地是农业的“命根子”、粮食生产的“要害”。守好全省粮食产量在500亿斤以上的底线,发挥土肥水的基础性作用意义重大。省耕肥总站站长余秋华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省将加快土肥水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推广,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,努力实现耕地地力改善、化肥减量增效、农产品质量提升,助推全省农业向绿色、高质量发展转型。